Psychology

你不是情緒的奴隸:心理學家揭露情緒的真實面貌

Lisa Feldman Barrett

Lisa Feldman Barrett

你不是情緒的奴隸:心理學家揭露情緒的真實面貌

你是否曾覺得自己的情緒像一輛失控的列車,難以駕馭?你是否相信憤怒或快樂都只有一種固定且普世的體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Dr. Lisa Feldman Barrett 的研究將會顛覆你的想像,並賦予你前所未有的情緒自主性。 Barrett博士挑戰了我們對情緒的傳統理解,指出情緒並非被動反應,而是大腦積極建構的結果。理解這個原理,是我們掌控情緒生活的起點。

情緒的秘密:大腦如何創造你的現實?

你以為「憤怒」就是一種單一的感受嗎?事實上,像「快樂」或「憤怒」這樣的情緒詞彙,指的其實是一系列多變的實例。憤怒時,你可能感到愉悅或不悅,充滿活力或疲憊。研究顯示,人們生氣時只有約35%的時間會皺眉,這意味著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有其他面部表情,甚至微笑或哭泣。情緒的體驗會因情境而異,而且即使是同一個情緒,在不同時刻的感受也可能大不相同。 那麼,這些情緒是怎麼來的呢?Barrett博士解釋,你的大腦其實被困在一個黑暗寂靜的盒子裡(你的頭顱)。它不斷接收來自感官(眼睛、耳朵、鼻子)和身體內部(血糖、氧氣、肌肉收縮等)的電化學訊號。這些訊號本身並沒有內在意義,例如心率增加本身不具備客觀的心理意義。你的大腦必須透過回溯過去的類似經驗(概念)來賦予這些訊號意義。這被稱為「逆向問題」,因為大腦只接收結果(效應),卻無法直接接觸到原因,它必須「猜測」造成這些訊號的原因是什麼。 感知即預測。你的大腦並非先感知世界然後再做出反應,而是不斷地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並為此準備行動。你的所有經驗都部分源於這些預期,結合了過去的記憶和當下的感官信號。這意味著客觀感知並不存在;現實是關係性的,部分由我們所創造。以「紅色」為例,紅色並非物體本身的屬性,而是特定光波長與我們眼睛和大腦之間關係的產物。 因此,你的情緒,你對世界的體驗,都是你大腦在不斷預測和建構的結果。

掌控你的情緒生活:實用策略

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能賦予我們巨大的自主性。雖然我們無法像開關一樣立刻改變情緒,但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對自身的情緒生活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1. 改變當下,塑造未來

  • 專注於現在:你無法改變過去,但你可以透過改變當下的經歷來影響大腦未來的預測,從而改變你的行為和對自己的體驗。這比嘗試改變對過去事件的詮釋更有效。
  • 改變情境,而非單靠意志力:當你陷入壞心情或反覆思考時,單純的意志力往往效果不彰。更有效的方法是改變你所處的情境,例如:起身走動、投入一項讓你沉浸的活動(閱讀、園藝、觀察鳥類)、或只是改變你關注的焦點。

2. 關注身體的代謝健康

  • 情緒是代謝狀態的晴雨表:你的心情是身體代謝狀態的一個重要線索。如果你感覺良好,很可能代謝狀況不錯;反之,感到沮喪或疲憊,可能存在一些代謝需求。
  • 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健康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和休息至關重要。睡眠不足、不健康的飲食、以及現代生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都會增加神經系統的負擔,導致普遍的焦慮和代謝失衡。
  • 從壓力中恢復:慢性壓力會讓身體的調節機制失衡(例如細胞對皮質醇不敏感,導致疲勞和思緒不清)。在壓力後,你需要對自己溫和一些,認識到自己在壓力後的韌性會降低,並優先恢復身體的代謝平衡。

3. 重新定義焦慮與不確定性

  • 焦慮的本質:焦慮通常產生於高度不確定性和生理覺醒的情境,此時大腦無法有效預測,因此準備了許多可能的行動計畫。
  • 轉化你的體驗:你可以選擇將這種高度覺醒重新定義為「決心」或「鬥志」,而不是「焦慮」。例如,Dr. Barrett的女兒在空手道黑帶測驗前,教練對她說:「讓你的蝴蝶整齊飛翔 (Get your butterflies flying in formation)」。這並非讓你冷靜下來,而是將興奮感轉化為動力。研究也顯示,人們可以被訓練將高覺醒狀態重新定義為「決心」,從而克服考試焦慮。
  • 擁抱好奇心:當面對不確定性時,與其焦慮退縮,不如激發好奇心,主動尋找資訊。

4. 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互相照護神經系統: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互相照護彼此的神經系統。孤獨會嚴重損害健康,而有害的關係(慢性壓力)會導致普遍的代謝失調。
  • 尋求連結與可預測性:與那些讓你感到舒適、可預測的人互動,有助於降低神經系統的不確定性,提升彼此的連結和幸福感。

自主性的限制與解放:情緒健康的真諦

改變情緒並非一蹴可幾,你需要大量的練習和時間。舊的記憶和意義並不會消失,而是會與新的意義並存,並且很容易被重新喚起。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能為力。

「你無法回到過去改變已發生的事,但你可以改變當下,這會讓你的大腦在未來做出不同的預測,進而改變你的行為和對自己的體驗。」 理解這一點,雖然帶來了「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的壓力,但也帶來了一種巨大的解放。因為這意味著你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對如何感受和行動擁有比你想像中更多的控制權。即使在某些時候需要他人的幫助(例如朋友、治療或藥物),最終改變的力量仍掌握在你手中。 所以,下次當你情緒低落時,不妨先問問自己:我是否睡眠不足?我吃得健康嗎?我最近運動了嗎?我的大腦正在如何解讀這些訊號?然後,嘗試改變你的情境或你的焦點,一步一步地,成為你情緒生活的主導者。

#自我覺察#情緒奴隸
Author Photo

About Lisa Feldman Barrett

Lisa Feldman Barrett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她的研究核心挑戰了關於情緒是普世且內建反應的傳統觀點,認為情緒是大腦根據個人經驗和當下情境所「建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