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Psychology

一派胡言,你不需要聽取他人的「意見」

David Pinsof

David Pinsof

一派胡言,你不需要聽取他人的「意見」

你曾以為「意見」不過是你個人偏好、觀點,或是對事物的看法嗎?如果是,今天的內容可能會讓你大開眼界,並重新審視你與世界的互動方式!

當我們在咖啡廳閒聊、在社群媒體上爭論,或是在嚴肅會議中表達立場時,我們總認為自己是在理性地「表達意見」。但來自戴維·平索夫(David Pinsof)的爆炸性觀點,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這一切:**「意見,根本就是胡扯(bullshit)!」**這不是一句輕浮的評論,而是他深入剖析人類心理與社交動機後得出的深刻結論。來看看他如何顛覆我們對「意見」的認知,揭示其背後暗潮洶湧的社會遊戲。

「意見」的真面目:不只是喜好,更是精密的社會判斷

在平索夫看來,我們對「意見」的理解充滿了誤區。它絕非簡單的:

  • 「偏好」:例如你喜歡吃香菜或不喜歡,那只是個人喜好,你不會說「我堅定認為我喜歡香菜」。
  • 「觀點」或「視角」:像是看到杯子半滿或半空,那也只是一種偏好性的視角選擇,而非意見。
  • 「信念」:信念要嘛是事實(如巴黎是法國首都),要嘛是錯誤(如達拉斯是法國首都),不存在「意見」這種既非對錯,又非事實的模糊地帶。

那麼,究竟什麼是「意見」?平索夫給出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定義:

「意見是一種偏好,再加上你對那些持有或不持有你偏好的人所做的一系列判斷。」

想像一下,當你說「我喜歡麥當勞」時,這只是一個偏好。但當你對那些喜歡麥當勞的人產生正面評價(例如:「他們真實、不做作,知道什麼好吃,不在乎虛偽的道德信號或反資本主義的姿態,是率真酷炫的人!」),而對那些批評麥當勞的人產生負面評價(例如:「他們只會抱怨,愛裝清高,明明覺得好吃卻假裝不屑,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高人一等!」)時,你的這個偏好就立刻升級成了「意見」。

暗潮洶湧的地位爭奪戰:你的意見,我的戰場

平索夫直言不諱地說,當我們在表達「意見」時,我們其實是在玩一場社會地位的遊戲。我們試圖讓那些與我們有相同偏好的人顯得優越,而讓那些不同偏好的人顯得劣勢。

「意見最終是自我中心的地位尋求策略。」

這聽起來或許有點陰暗,但更巧妙的是,這種地位尋求必須是隱蔽的(covert)。為什麼?因為人類心理有個奇怪的機制:如果你公開表現出想尋求地位,反而會降低你的地位! 這就像一場大家都在參與,卻不能公開承認的無聲戰役。

為了掩飾真實的動機,我們會披上一些「崇高價值觀」的面具。我們可能假裝自己是為了追求幸福、真實、自我實現、真理,或是想讓世界變得更好。這些「神聖價值觀」成了我們爭奪地位時,用來合理化自己行為的幌子。

莎士比亞的啟示:文化品味與社會規範的塑造

平索夫舉了一個絕佳的例子來闡明這點:對莎士比亞的評價。 在許多受過良好教育、高雅的文化圈中,稱讚莎士比亞是一種社會常態。如果你能引用《哈姆雷特》或《馬克白》的片段,並聲稱這些作品揭示了人類的深邃真理,你就會在這個小圈子裡獲得地位。反之,如果你沒讀過莎士比亞,甚至不懂他在說什麼,你在這個次文化圈裡就會失去地位。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意見」如何被用來塑造社會規範,提升特定群體地位,同時貶低其他群體的範例。

那些沒讀過莎士比亞的人(可能是覺得太難、太懶,或根本不覺得文學有什麼用),為了不讓自己的地位被拉低,就會反過來「批評」莎士比亞被過度吹捧,說他「不過如此」,並試圖改變這個社會規範,暗示「這些道理看電視或電影也能學到」。

無論你持哪種偏好,你都是這場「意見遊戲」的參與者,都在試圖將社會規範塑造成有利於自己或自己所屬群體的方式,只是你必須隱藏你的真正意圖。

為何我們心知肚明,卻不點破這場「胡扯遊戲」?

平索夫認為,我們內心深處其實都隱約知道,當別人分享意見時,他們多少都在試圖抬高自己的地位。但我們通常不會直接點破。為什麼?

這就像一場無形的「即興表演(improv)」遊戲規則。在即興劇中,你不能「破壞遊戲(punk the game)」,也就是不能直接否定對方的設定。如果你的朋友說「外面好冷啊!」,而你卻回「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就破壞了遊戲。你必須順著他的設定,你可以說「對啊,我真慶幸穿了厚外套」,或是「不會啊,我覺得好熱!」,但你不能直接否定他的前提。

同樣地,在社會互動中,點破別人的地位遊戲,本身也可能被視為一種地位策略,反而會降低你自己的地位。你會被看作是膚淺、刻薄、只會尋求可信度的人,而不是追求真理或美德的人。這使得這場「意見之戰」在隱蔽中持續進行,無人敢戳破。

意見的另一層功能:盟友的忠誠度測試

除了地位爭奪,平索夫還指出,「意見」可能扮演了另一種重要的社會功能:測試盟友的忠誠度。 當你發表一個意見時,你也在無形中檢視誰與你志同道合、有著共同的利益,以及是否在玩同一場地位遊戲。那些分享你偏好,並從你所推動的社會規範中受益的人,就成了好的潛在盟友。就像經濟相互依賴的國家更容易結盟一樣,在社會層面,擁有共同利益並共享相同意見的人,會感到彼此更親近,更可能形成聯盟。

有時,為了不疏遠潛在的盟友,我們甚至會假裝支持某些意見,即便那並非我們真實的看法。這使得社交遊戲變得極其複雜,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的大腦演化得如此巨大——因為這些複雜的社交策略(如政治、遵守規則、隱蔽地打破規則、虛偽、宣傳和地位尋求)需要極高的計算能力。

從意見到爭論:地位戰場上的武器

既然意見是社會規範的戰場,那麼爭論(arguing)讓對方看起來更糟,從而提升自己的地位。例如,總統辯論的賽後分析,往往關注的不是政策內容,而是誰看起來更有總統風範、誰的口才更好、誰更自信、更討人喜歡。

僅僅因為你不同意某人,你就在潛意識中威脅了他們的地位。你暗示他們錯誤、知識不足或理解力較差,這會讓他們看起來很糟,而你則顯得高人一等。所以,許多爭論並非為了說服或尋求真相,而是為了地位競爭,甚至是用來威嚇和沉默對方。例如,在網路辯論中將對方比作「希特勒」,很難從說服的角度解釋,但卻能有效讓對方因為恐懼而「閉嘴」,從而讓己方陣營在社會規範的競爭中佔優。

結語:洞悉人性的複雜遊戲

理解「意見是胡扯」並非要你從此不再發表任何看法,而是要你帶著一份清醒與自知。當你認識到「意見」背後隱藏的社會地位爭奪、潛意識動機以及盟友測試時,你就能:

  • 更理性地看待他人的「意見」:不再輕易被煽動,或是被那些看似深刻的言論所迷惑,而是思考其背後潛在的動機與社會功能。
  • 更謹慎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意識到每一次的表達都可能是一場無形的社會遊戲,並思考其潛在的影響和目的。
  • 更深入地理解人類行為:這一切都指向了人類大腦演化出的驚人複雜性,以及我們身為社會動物,不斷在進行的精妙社交策略。

下次當你聽到某人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時,不妨在心裡問問自己:他真正在爭奪什麼?這場「意見」的表面下,隱藏著怎樣的社會遊戲?而你又是否也參與了這場,你原本可能都沒意識到的「胡扯遊戲」呢? 洞悉這些,將讓你看待世界和人際關係的視角,更加深刻而真實。

#意見領袖#地位騙局
Author Photo

About David Pinsof

David Pinsof 是一位專注於臨床和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工作核心是將科學和心理學療法結合,以提升心理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