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關於30 歲後失去的內在驅動力,如何找回來?

Dr. K

Dr. K

關於30 歲後失去的內在驅動力,如何找回來?

您是否感覺自己在 20 多歲時達到事業或學業的巔峰,但進入 30 歲後,那股熱情和衝勁卻開始消退?您或許看到身邊的朋友依然專注於個人和專業發展,而自己卻找不到方向,每天醒來缺乏動力。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往往會轉向追求外部的「生產力技巧」或「優化」。然而,這些效率工具和生活駭客並無法解決問題的根源。真正的解答,在於重新發現「您是誰」。

一、從外部驅動到內在驅動:身份認同的關鍵轉變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其動機結構是以「外部」為導向的。在我們年幼時,社會化的過程教導我們如何取悅他人、表現得體(例如:說請、謝謝,或與其他孩子分享)。這種早期階段的動機機制,旨在讓周圍的人感到高興。 這種以取悅他人為目標的系統,在我們十幾歲或成年早期,或許還能有效運作:您知道該讀哪些書、考取什麼樣的成績、找到好的實習,然後得到一份好工作,這是一個「下一步、下一步」的循環。 然而,一旦我們從青少年晚期過渡到 20 歲中期至晚期,大腦發育成熟後,「取悅他人」的舊有動機系統便不再奏效。

  1. 無聲的危機 如果繼續依賴這個系統,試圖讓他人開心,我們便會失去自我意識。這些人開始為別人而活,他們的身份認同並非獨立存在: • 「我是某某人的丈夫/妻子。」 • 「我照顧我的父母。」 • 「我是那個所有人都會打電話求助的朋友。」 表面上看,他們的生活可能「一切都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一段不錯的關係。但內心深處,他們經歷著一種埃里克森稱之為**「無聲的危機」**的內在絕望。他們感到生活失控、不快樂,並且內在缺乏熱情和方向。
  2. 身份認同的形成:探索與承諾 要擺脫這種危機,過渡到一個自我導向、知道「我是誰」的人,需要經過兩個主要維度:
  3. 探索: 積極地探索各種不同的選擇。
  4. 承諾: 經過探索後,有意識地對其中一項或多項選擇做出承諾。 當我們有足夠的探索,然後做出有意的承諾時,便達成了身份成就。一旦您知道自己是誰,您就能與世界建立聯繫,找到屬於您的「目的」。 • 陷阱一:持續探索 這發生在人們不斷探索,但拒絕或無法做出承諾。他們害怕一旦做出承諾,就會限制自己生活的潛能,犧牲其他所有可能性。 • 陷阱二:倉促定型 對於那些在 20 多歲達到頂峰的人來說,這通常是更常見的情況。這是一種沒有經過任何探索就做出承諾的狀態。這種情況往往受到環境或他人影響的驅動——例如,祖母告訴您應該當醫生,或父親告訴您某個領域是浪費時間。由於缺乏內在動力,他們必須依靠外部壓力(如截止日期或老闆的要求)來激發最佳工作效率。 如果您屬於「倉促定型」型,您需要做的,是退回去,探索您的選擇。這會讓人感到恐懼,您可能會想:「我已經投入這麼多時間了,難道要重新開始嗎?」 但只要您持續試圖優化已經投入的這條路徑,您就永遠無法獲得內在動力。

二、發展身份認同的科學機制:自我決定理論 要發掘真正的「您是誰」,並點燃內在的驅動力和火焰,心理學上有一個優美的理論稱為「自我決定理論,它揭示了人類發展身份認同的神經科學機制。 這個機制不需要冥想、不需要寫日記,也不需要去荒野遠足。它只涉及三個核心要素:

  1. 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對您的人生方向進行自我調節。 • 自主性發展身份: 很多人誤以為是先知道「我是誰」,然後才實踐自主性。但事實上,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您在生活中越自主,您的身份認同就會越自行發展。 • 自我導向的行動: 自主性意味著選擇一件您決定要去做的事情,然後去執行它。 • 與對錯無關: 自主性與事情的「對」或「錯」無關,因為「對錯」的概念(例如拿 A 是對的,拿 F 是錯的)通常是為了取悅外部世界而產生的。 • 提升自我概念: 重點在於**「您自己選擇」。當您展現自主性,說「我將要做某事」且這件事發生了,被提升的主要是「我」**這個概念。
  2. 能力 能力是發展自我認同和內在驅力的第二要素。 • 核心是伸展極限: 在真正的心理學角度,能力並不等同於「擅長某事」。 • 挑戰自我: 能力的真正定義是伸展您的能力,並期望能夠成功。許多在 20 歲達到頂峰的人,可能在某方面很優秀(例如高智商或工程天賦),但他們知道自己其實沒有真正推動自己。 • 界定您的界限: 要知道您是誰,就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您的身份認同建立在「我能做什麼」和「我不能做什麼」的界限上。 • 行動建議: 選擇一個維度,並在該維度上推動自己。如果您習慣運動一小時,就推到 75 分鐘。當您伸展極限並成功時,您會感覺良好,並且「您」(the you)的定義會更加清晰。
  3. 關聯性 關聯性是個體化過程中「最困難」的第三個面向。 • 被真實地看見: 關聯性是指其他人看到並欣賞真實的您。 • 真實性是前提: 如果您不瞭解自己是誰,就無法展現真實的自我。結果是,他人只能與您戴上的「面具」產生聯繫。 • 需要外界反饋: 您的自我意識有一部分是由他人如何看待您來決定的。我們從那些看到真實的我們的人那裡獲得的反饋,有助於鞏固我們的自我意識。 • 當前世界的挑戰: 由於現代生活(如過度依賴網路交友或手機),找到能夠建立真實聯繫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困難。

總結 如果您發現自己在 20 多歲的巔峰之後停滯不前,失去了曾經的激情和內在驅力,別再尋求外部的認同或生產力技巧。答案是:弄清楚您是誰。 透過實踐自主性(自己做決定)、能力(挑戰並伸展極限)和關聯性(讓真實的自我被他人看見)這三個基石,您將能夠鞏固自我意識,並重新點燃您內在的動力與火焰。

#內卷#我是誰
Author Photo

About Dr. K

HealthyGamerGG 的共同創辦人,專注於解決遊戲玩家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