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憤怒的的運作模式

Dr. K

Dr. K

憤怒的的運作模式

揭開憤怒的面紗:為何我們如此暴躁?

憤怒,一種我們都曾感受過的情緒,有時看似無緣無故,有時又一發不可收拾。但你是否曾想過,憤怒是如何在我們內心深處形成的?Healthy Gamer GG 的 Dr. Al Kenoja 醫師在直播中深入剖析了憤怒的發展機制,揭示了暴力行為背後常常遵循的特定模式。理解這些深層次的根源,是我們學習管理自身和他人憤怒的關鍵。

憤怒的起源:不僅僅是表象

Dr. K 解釋道,憤怒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個由多個步驟組成的複雜過程。這個過程通常從以下幾點開始:

  1. 感知價值系統 (Perceived Value System):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關於「什麼是尊重、不尊重、強大或弱小」的內在規則與聯想。例如,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挺身而出,在某些價值觀中可能就被視為軟弱或可悲。
  2. 受傷 (Hurt): 當我們的價值系統被挑戰或侵犯時,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快速且常常不被意識到的「受傷」感。許多施虐者或暴力罪犯,往往有創傷史或曾是受虐者,他們將自己的暴力行為視為對威脅或傷害的自我防禦。在 Roger Jackson 的案例中,被啤酒罐砸頭、被稱作「娘娘腔」或被拍背,都被他視為一種不尊重,進而導致受傷的感覺。
  3. 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city): 受傷感常與「自我中心主義」相結合。這意味著我們會將單一事件個人化,讓它來定義我們。例如,如果有人做出傷害我的事,這不僅是單獨的事件,更代表著「我」是軟弱或無能的。這種個人化的解釋將外部事件與我們的「感知價值系統」緊密聯繫,加深了受傷的感受,例如「被這樣對待意味著我很弱」。
  4. 焦慮與絕望 (Anxiety and Hopelessness): 當受傷和自我中心主義結合時,會引發焦慮和絕望這兩種情緒。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是弱者,會對未來持續被不尊重或無法達成目標感到焦慮。同時,也會感到絕望,因為如果自己很弱,就無法在世界上實現自己想做的事。
  5. 憤怒與暴力 (Anger and Violence): 為了擺脫焦慮和絕望這些「不作為」的情緒,大腦會召喚「憤怒」和「暴力」來展現力量。憤怒被視為一種行動,可以消除弱小的感覺,讓人感到強大。

隱藏在憤怒背後的情緒

除了上述步驟,還有一些因素促使憤怒的產生與升級:

  • 情緒的轉化 (Transmutation of Emotions): 特別是對於男性,社會化常常導致他們將悲傷、絕望、恐懼等情緒轉化為憤怒。這是因為悲傷和恐懼通常是「不作為」的情緒,而憤怒則是一種「行動」的情緒,讓他們感覺自己能掌控局面。健康的憤怒不應是來自轉化,也不是源於自尊受損,而是基於公平和尊重界限的適當反應。
  • 自我厭惡的轉嫁 (Displacement of Self-Hatred): 當一個人內心的自我厭惡和對自己的憤怒達到極限時,這些情緒便會溢出,轉嫁到他人身上。例如,一個明知需要幫助卻放棄治療,明知該道歉卻無法道歉的人,會對自己感到極度憤怒,當這種憤怒無法容納時,就會發洩到周圍的人身上。
  • 神經生物學因素 (Neurobiological Factors): 某些人可能存在神經生物學上的差異,如間歇性暴怒症 (Intermittent Explosive Disorder, IED)。這些人的大腦對刺激的反應是更高的憤怒強度、更長的持續時間,以及更低的憤怒閾值。

關係中的「有害和諧」與社交腳本

我們從小學習到的社交腳本,以及在關係中尋求的「和諧」,也可能成為憤怒問題的溫床。如果一個人學習到「順從者」(媽媽)和「獨裁者」(爸爸)的社交腳本,長大後可能會模仿獨裁行為。

更甚者,選擇一個與自己「劇本」相似的伴侶,雖然可能感覺「和諧」,但實際上會加劇問題。例如,一個愛責備的人和一個習慣承擔責備的人,他們的「天作之合」反而會阻礙雙方的成長和改變,不斷重演家族的問題。

Dr. K 甚至挑戰了「做自己」這類建議,他認為我們不應僅僅「做自己」,而應努力成為一個值得驕傲、值得他人喜歡的人。因為「現在的你」可能是破碎夢想、創傷經歷和適應不良應對機制的結合,需要有意地去塑造和提升。

如何有效管理憤怒?

若要有效管理憤怒,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需要從根本上理解其機制:

個人層面

  • 認清模式: 學習辨識你的「感知價值系統」、觸發你「受傷」的事件,以及你如何將其「個人化」的自我中心主義。當你感到憤怒時,問自己:「這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它說我是怎樣的人?」。
  • 處理潛在情緒: 許多憤怒其實是悲傷、恐懼、絕望等「不作為」情緒的轉化。不要壓抑憤怒,而是探索它背後的真正情緒。
  • 健康的宣洩方式: 劇烈的身體活動是管理憤怒的最佳方式之一。憤怒會激活交感神經系統,提升心率和血壓。此時,劇烈運動能順應這種生理反應,之後身體會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來補償,達到平靜。例如,健身、跑步或在家做30個伏地挺身。重要的是,將憤怒的宣洩與問題解決分開。
  • 正向自我提升: 不要只是「做自己」,而是有意識地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面對他人的憤怒

  • 傾聽與提問: 當有人對你憤怒時,首先嘗試傾聽,並提出開放性問題,讓他們有機會表達自己。
  • 「鏡像」技巧: 這是一個有效的策略。當對方開始咆哮時,你可以短暫地提高音量,顯示出憤怒,然後有意識地在他們面前平靜下來。重點在於表達憤怒而不責備。例如,你可以說:「你為什麼衝我吼?我做了什麼?」然後平靜地說:「對不起,今天很漫長。我知道你很不高興,但我來這裡是為了幫助你。」。
  • 區分反應性暴力與精神病態: 對待暴力行為,重要的是要區分「反應性暴力」和「精神病態」。
    • 反應性暴力者 (Reactively Violent): 他們通常自我概念脆弱,感覺易受傷害,視他人為威脅,因此採取防禦性暴力。對他們展現同情可以緩解局勢。
    • 精神病態者 (Psychopaths): 他們自我概念堅不可摧、優越,視他人為愚蠢、劣等或弱小的獵物。對他們展現同情會被視為弱點,反而會增加其掠奪行為。

憤怒,就像冰山一角,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學會洞察其深層次的驅動因素,理解情緒轉化、自我厭惡和社交腳本如何影響我們,並掌握有效的應對策略,才能真正從憤怒的循環中解放,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內在平靜。如果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正被失控的憤怒所困擾,尋求專業協助是勇敢且明智的選擇。

#怒火#情緒處理
Author Photo

About Dr. K

HealthyGamerGG 的共同創辦人,專注於解決遊戲玩家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