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y Culture

下班後總是感覺累到無力做任何事?

Dr. K

Dr. K

下班後總是感覺累到無力做任何事?

為什麼你下班後總是筋疲力盡?—— 世代困境與我們的出路

我們的時代,一場不公平的戰役

「每週工作 40 小時,卻幾乎付不起房租,生活似乎沒有上升的軌跡。」這句話是不是說中了許多現代年輕人的心聲?

一位年輕人分享他的困境:月薪 2,000 美元,房租卻高達 1,660 美元,扣除後只剩下 300 美元支付其他開銷,連電話費、網路費和食物都難以負擔。更糟的是,工作讓他筋疲力盡,一下班就只想躺平,所有待辦事項只能拖到週末,結果週末也成了「工作日」,感覺每週都在工作,沒有喘息的空間。

這與我們祖輩甚至父輩的經歷截然不同。一百年前,生存本身就是一場硬仗,月底錢就用光是常態,嬰兒死亡率高達 20% 。然而,從 1950 年到 2005 年,全球經歷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期。在那個時代,每週工作 40 小時足以實現財務上的向上流動,社會充滿機會,晉升、發展副業、甚至輕鬆退休都不是難事。

因此,嬰兒潮世代會認為「靠自己努力就能成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當時的環境確實讓成功唾手可得。當現在的年輕人抱怨努力工作卻停滯不前時,上一代可能會覺得我們有「權利感」。但事實是,這種權利感正是他們在一個客觀上更容易成功的世界中所繼承和傳遞的觀念。

「元策略」已被看穿:一個被最佳化的世界

問題的根源在於,現代世界的「元策略」(Meta)已經被徹底掌握並最佳化了。僱主、私人股權公司等深諳如何支付最低工資,收取最高租金,所有潛在的機會都被精確計算和利用。

舉例來說,過去找工作可能只需投遞幾份履歷,現在卻可能要投一千份才能找到一份。這是因為申請流程被最佳化,效率提升了千倍,曾經的優勢如今反而成為劣勢。這導致千禧世代、Z 世代和 Alpha 世代在這種被「最佳化」的世界中,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擺脫疲勞:重新掌握我們的能量

面對這樣的劣勢,我們該怎麼辦?講者指出,首先要承認這是一個不公平且艱難的處境,我們正處於劣勢,且沒有人會主動來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10, 11]。

疲勞的本質與應對

疲勞常常源於生活缺乏前進的軌跡或希望。當我們認為額外的努力無法改變生活時,大腦和身體會啟動能量保護機制,讓我們感到疲倦 [12]。就像冬眠的熊一樣,如果付出努力沒有回報,身體就會選擇儲存能量 [13]。

然而,我們不能屈服於這種疲勞。相反地,應該從事「引發疲勞的活動」(例如運動),因為身體具有適應機制,越是做困難的事情,它們就越容易 [13]。

導致疲勞的原因可能還包括:

  • 未經診斷的疾病:例如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憂鬱症等生理或心理因素 [14]。
  • 手機與社群媒體的使用:這是造成情緒耗竭的主要原因。情緒是行為最強大的驅動力,但手機和社群媒體會不斷消耗我們的情緒能量,讓我們感到心力交瘁 [7, 14, 15]。

逐步行動,打破惡性循環

儘管身心俱疲,仍有策略可以改變現狀:

  1. 減少手機使用時間 [16]。
  2. 逐步行動:下班回家後,即使筋疲力盡,也要每天抽出少量時間(例如 15 分鐘)做一些工作或運動 [16]。
  3. 分散任務:將週末的任務分散到平日完成。隨著時間推移,你的耐力會增加,就能做更多事 [16, 17]。
  4. 目標:週末有一天的休息:最終目標是在週末獲得一天的休息時間,這會讓你更有活力迎接下一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17]。這不容易也不公平,但這是最有效的辦法 [18]。

此外,投票也是改變現狀的一種方式 [11]。過去年輕人被教導他們的投票不重要,導致他們停止投票,從而產生了後果 [11]。

關於工作的快樂與職業選擇

那些在工作中感到快樂的人,要麼非常幸運,要麼長期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每週工作超過 40 小時),才達到現在的狀態 [18, 19]。

同時,講者也提醒我們,人類不擅長機率思考 [20]。有些行業成功率極低,應避免投入:

  • 例如,直播主:90% 的直播主觀眾數少於 90 人 [19, 20]。
  • 電競選手:98% 的電競獎金是由 2% 的職業選手贏得的 [21]。

結語: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所處的時代確實充滿挑戰,而且環境不公平,但我們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來改善自己的生活 [11, 16]。從減少手機使用開始,每天下班後投入微小的精力,逐步建立更好的習慣。這條路可能不輕鬆,但它是向前邁進的唯一有效方式 [18]。

這個世界可能不會為我們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應對世界的方式。

#Z世代#世代困境#打破現狀
Author Photo

About Dr. K

HealthyGamerGG 的共同創辦人,專注於解決遊戲玩家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