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唐納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的「介面」現實觀點,我們對生存、痛苦、自我和愛的理解需要被重新定義,因為他認為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只是虛擬現實的「頭戴式裝置」或「介面」,而不是真實的客觀現實。
生存 (Survival)
霍夫曼指出,我們的感官系統,包括眼睛、耳朵、嗅覺、觸覺等,並非為了讓我們看清真相而演化。相反地,達爾文的演化理論表明,感官系統的形成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以成功繁殖,僅此而已。
- 效率優先於真相:看清真實的客觀現實需要耗費過多的時間和能量。演化過程中,感知是一種昂貴的投入,需要消耗大量的卡路里來維持大腦和感官系統的運作。因此,演化傾向於「廉價地」做事,透過捷徑和駭客方式來處理感知,而不是追求真相。
- 數學證明:霍夫曼及其同事透過數學證明指出,在達爾文的理論下,任何感官系統(如眼睛、耳朵、嗅覺、觸覺、味覺)被塑造成能夠真實看待客觀現實的機率為零。我們的感官系統僅僅是為了引導「適應性行為」,即幫助我們以不至於過早死亡的方式行動,並成功繁衍後代。
- 模擬實驗:霍夫曼的模擬實驗進一步證明,那些能夠看到「真實世界」的人工有機體會滅絕,因為看清真相過於複雜和耗時。而那些只擁有「頭戴式裝置」介面、僅能看到足以引導適應性行為的少量資訊的有機體,反而能夠生存並成功繁殖。
- 珠寶甲蟲的例子:雄性珠寶甲蟲僅憑「有凹痕、光澤且棕色」的特徵來辨認雌性,甚至會與啤酒瓶交配。這是一個幽默的例子,說明演化只提供了生存和繁殖所需的最低限度資訊,而不是對現實的全面洞察。
痛苦 (Suffering)
在霍夫曼的框架下,痛苦主要源於我們對「化身」(avatar)或虛擬現實頭戴式裝置中所呈現的身體和故事的認同。
- 遊戲中的傷痛:痛苦可以被比喻為「你在電玩遊戲中受到的傷」。在遊戲中,你的「化身」可能會受傷或死亡,讓你感到沮喪,但當遊戲結束時,身為玩家的你最終是安然無恙的。
- 生存的輸入訊號:痛苦是「頭戴式裝置」中一種必要的「輸入」或「刺激」,它在生存遊戲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例如,將手伸進火中會燙傷,這種痛苦的體驗教會我們不要再犯。因此,痛苦是一種因果關係,幫助我們區分哪些行為有助於生存,哪些無益。
- 超越的視角:儘管人類個體會經歷深切的痛苦和恐懼(如霍夫曼親身經歷的心臟問題),他認為這是由於我們尚未完全擺脫對「化身」的認同。霍夫曼建議,當我們面對恐懼時,重要的是能否「退一步,成為觀察恐懼反應的觀察者」,而不是與恐懼本身產生認同。
- 一元意識的選擇:對於為何超越的「一元意識」(one consciousness)會創造出會受苦的化身,霍夫曼推測,這或許是「一元意識」為了進一步探索自己,透過了解「自己不是什麼」來認識「自己是什麼」。就像作者寫書,讓角色在書中體驗各種情節,甚至讓自己也扮演其中一個角色來獲得不同視角。
- 痛苦的消融:在冥想練習中,人們可能會發現,當他們真正面對並接受深刻的情緒痛苦時,它就會消融。這暗示著痛苦與其說是客觀現實,不如說是我們對現實某種特定解釋的結果。
自我 (Self)
霍夫曼的理論對「自我」的本質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認為它遠非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有限個體。
- 超越性的存在:霍夫曼認為,真正的「我」是超越任何描述、任何科學理論的「一元意識」或「無限」存在。我們通常認為的自我(例如一個160磅的身體,或是在時空中短暫存在,終將死亡的個體)只是一種理論,是我們「頭戴式裝置」的詮釋,而非真相。
- 創造者而非被創造者:我們的意識創造了時空以及其中的一切,包括我們認為的「大腦」。大腦並非意識的來源,反而是意識創造大腦作為一個「圖示」(icon),來描述它如何創造這個頭戴式裝置。就像虛擬實境遊戲中的虛擬物體,只有當你看到它並「渲染」它時才存在。
- 無須證明:由於我們是這一切的「發明者」和「創造者」,我們無須證明什麼,也無須與他人競爭。所有的比較、競爭和自我中心行為,都源於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感到不足。
- 無限視角的化身:霍夫曼認為,你我都是「一元意識」透過不同的「化身」(頭戴式裝置)來體驗自身,無論是人類、蚊子還是細菌,都是同樣有趣和重要的視角。這種無限的體驗是「一元意識」認識自己的唯一方式。
- 放下概念:要理解真正的自我,需要「放下所有概念」,在絕對的寂靜中「成為你自己」,而不是透過任何故事、身份或標籤來定義自己。冥想是實現這種自我認知的途徑。死亡,在這種觀點下,就是「脫下頭戴式裝置」。
愛 (Love)
在霍夫曼的現實觀點中,愛的理解變得更加深刻,因為它基於所有意識的根本統一性。
- 鄰人即自己:霍夫曼強調,愛的精髓是「愛你的鄰人如同愛你自己」(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這是因為在最深層的層次上,你的鄰人就是你自己,只是戴著不同的「頭戴式裝置」(化身)而已。
- 超越表象的連結:當你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時,你就會問自己:「我會如何對待我自己?」由此產生的行為就是愛。這種愛超越了膚色、種族、信仰或觀念的差異,因為所有這些差異都只是不同化身所產生的體驗。
- 無條件的愛與不評判:耶穌的教導,例如「愛你的敵人」、「不要評判他人」,在霍夫曼的框架下變得完全合理。如果我們都是同一個超越性意識的不同化身,那麼對他人的評判和譴責,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評判和譴責。因此,愛意味著「放下評判」。
- 最佳的指針:霍夫曼認為,「愛」是我們能用來指向終極現實的最佳詞彙,儘管愛的本質最終也超越任何描述。他認同「上帝就是愛」的觀點,並將其解釋為,我們是神的孩子,而神就是愛,因此我們本身就是愛,並且與神是同一個本質。
總結
總之,在霍夫曼的「介面」現實觀點下,我們日常所面對的生存掙扎、痛苦感受、自我認知和愛的體驗,都不再是終極現實的真相,而是在一個為了生存而設計的虛擬遊戲中,由意識所創造和詮釋的體驗。這種觀點鼓勵人們超越對物質現實的執著,認識到自己作為超越性意識的真正本質,並透過放下評判和實踐無條件的愛來獲得更深刻的平靜和自由。
#介面理論#意識#虛擬實境#認知科學

About Donald Hoffman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認知科學家,以其「介面理論」聞名,挑戰了我們對現實和意識的傳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