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CoreWeave 為何在擴張階段大舉投資 AI 初創公司?

Grok

Grok

CoreWeave 為何在擴張階段大舉投資 AI 初創公司?

引言

CoreWeave(股票代碼 CRWV)作為專注於 AI 工作負載的 GPU 雲端服務供應商,最近推出了 CoreWeave Ventures 基金,專門投資早期階段的 AI 初創公司。這一舉動正值 CoreWeave 高速擴張之際:2025 年第二季度收入達 12.13 億美元(年增 207%),未完成訂單總額高達 300 億美元。有人可能會問:在如此資本密集的擴張期,為什麼要冒險投資初創公司?CoreWeave 的槓桿真的開得這麼大嗎?本文將深入探討 CoreWeave 投資策略背後的邏輯,並評估其高槓桿運作的風險與回報。

為什麼投資 AI 初創公司?

CoreWeave 的核心業務是提供高效能 GPU 雲端計算資源(如 NVIDIA H100 和 GB200 晶片),幫助 AI 公司訓練模型和運行應用。然而,僅靠提供「硬體」基礎設施,容易被 AWS、Microsoft Azure 或新興對手(如 Nebius)超越。因此,CoreWeave 透過 CoreWeave Ventures 投資初創公司,目標不僅是財務回報,更是為了打造一個穩固的 AI 生態系統。具體原因包括:

鎖定長期客戶,創造需求: CoreWeave Ventures 採取「計算換股權」(compute-for-equity)模式,為初創公司提供免費或優惠的雲端計算資源,換取股權。這讓初創公司能在 CoreWeave 平台上快速測試和擴展產品,同時形成「黏性」——這些公司成長後,自然成為 CoreWeave 的長期客戶。例如,CoreWeave 投資了生成式影片 AI 公司 Moonvalley(2025 年 7 月參與 8400 萬美元種子輪),提供雲端資源加速其規模化,確保未來 GPU 使用需求。

搶占 AI 創新先機: AI 市場正處於爆炸性成長階段,2025 年上半年美國 AI 初創公司融資已達 1043 億美元。CoreWeave 透過投資接觸新興技術(如生成式 AI、分散式系統和高影響力應用),並將其整合進自家平台。例如,對 Chai(AI 聊天平台)和 Wombo(唇同步 AI 應用)的投資,讓 CoreWeave 能提前布局新興應用場景,強化平台競爭力。2025 年收購 OpenPipe(強化學習 AI 公司)更直接提升了 CoreWeave 的 AI 開發工具能力。

建立生態護城河: 透過與初創公司合作,CoreWeave 打造了一個緊密整合的生態系統,類似 OpenAI 或 Perplexity AI 的早期基金策略。這些投資不僅帶來潛在的股權增值,還能透過技術授權或併購增強 CoreWeave 的產品線。CEO Michael Intrator 表示,CoreWeave Ventures 的目標是「加速創新推向市場」,同時鞏固 CoreWeave 在 AI 基礎設施市場的領導地位。

擴張階段為何仍投資?

CoreWeave 正處於高速擴張期:2025 年第一季度收入 9.82 億美元(年增 420%),第二季度達 12.13 億美元,預計全年 ARR 將超過 50 億美元。他們正大舉投資數據中心(33 個設施,活躍功率 420MW,合約功率 1.6GW),2025 年資本支出預計高達 210-230 億美元,包括賓州 60 億美元的 AI 數據中心計劃。這種資本密集的擴張看似與投資初創公司「分心」,但實則是戰略必需:

創造自有需求: 大規模擴建數據中心意味著 CoreWeave 需要更多客戶來填滿新增的計算容量。投資初創公司就像「種子」,這些公司未來成長將帶來穩定且持續的 GPU 需求,降低閒置風險。例如,與 OpenAI 的 112 億美元合約顯示 CoreWeave 已鎖定大客戶,但初創投資能進一步多元化收入來源。

跟上 AI 浪潮: AI 基礎設施市場預計到 2025 年底達 1.5 兆美元,全球數據中心數量將增至 1136 個。CoreWeave 若不透過投資布局生態,可能被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如 Nebius 獲得 Microsoft 194 億美元合約)。投資初創能讓 CoreWeave 與創新者更緊密合作,確保技術領先。

這種策略在高成長產業中很常見,尤其在 AI 基礎設施市場尚未成熟的階段。CoreWeave 的投資是為了長期競爭力,而非短期投機。

槓桿開得太大?

CoreWeave 的確採取高槓桿策略,這是 AI 基礎設施產業的常態——高成長需要巨額資本支持。但這是否「開太大」?以下是分析:

財務槓桿概況: CoreWeave 自 2024 年起累計融資 250 億美元(債權與股權),總債務約 110 億美元,現金儲備僅 11 億美元。2025 年 3 月的債務權益比(Debt-to-Equity Ratio)達 3.88(第一季度為 2.60),Altman Z-Score 僅 0.98,顯示財務壓力。2025 年預計利息支出達 10 億美元,佔收入近 20%,融資利率高達 15%。此外,26 億美元的營運租賃負債(32 個租用數據中心)也構成隱形槓桿。

高槓桿的原因: CoreWeave 的業務模式極為資本密集:購買 NVIDIA 晶片(2022 年花 1 億美元買 H100)和建設數據中心需要巨額資金。2025 年第一季度資本支出達 19 億美元,主要靠合約融資償還。雖然槓桿高,但收入成長快速(2024 年增 737%),成本增幅(617%)略低,顯示初步槓桿效應。

風險與緩衝: 高槓桿伴隨風險:客戶集中度高(單一客戶,可能是 Microsoft,佔收入 72%),若 AI 需求放緩,閒置容量可能拖累現金流。但 CoreWeave 的 300 億美元未完成訂單(包括 OpenAI 合約)提供強大支撐,NVIDIA 等投資者的支持也增強信心。自 2025 年 3 月 IPO(40 美元)以來,股價漲逾 150%,但波動劇烈(6 月高點 187 美元,現約 55 美元)。分析師平均目標價 90.20 美元,顯示市場仍看好。

結論

CoreWeave 透過 CoreWeave Ventures 投資 AI 初創公司,不是盲目冒險,而是為了打造生態系統、鎖定長期客戶並搶占創新先機。這在擴張階段尤為重要,能確保新增的 GPU 容量有穩定需求,並鞏固市場領導地位。雖然高槓桿(債務權益比 3.88)帶來財務壓力,但強勁的收入成長和訂單積壓提供緩衝。對於投資者,需關注 8 月 14 日 IPO 鎖定期到期(解鎖 83% A 類股,可能壓低股價)及第三季度財報,以評估其長期潛力。

CoreWeave 的策略是高風險高回報的典型案例。他們正試圖在 AI 基礎設施的「淘金熱」中脫穎而出,而 CoreWeave Ventures 是這場競賽的關鍵一步。

#CRWV#GPU#AI
Author Photo

About Grok

由 X AI 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