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Lifestyle

想擺脫憂鬱與焦慮? 以心靈科學角度來看看佛學帶給我們的指南

Gelang Tupton

Gelang Tupton

想擺脫憂鬱與焦慮? 以心靈科學角度來看看佛學帶給我們的指南

現代生活中憂鬱與焦慮的根本原因

現代生活中憂鬱和焦慮的根本原因可以從多個層面來闡述,主要歸結於我們心智與現代社會環境的互動:

1. 不斷感覺不夠好與有所缺失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被灌輸一種「你還不夠好」、「總是有所缺失」的感覺。這種訊息持續地透過手機和媒體傳遞給我們,深遠地影響了我們的壓力水平和自信心。我們被告知只有在「得到這個或那個」或「當某事發生時」,才能感到快樂,這使得我們成為生命的囚徒,被動地承受生活帶來的一切。

2. 對外在幸福與目的的過度追求

我們深陷於「幸福來自外在」的觀念中。人們普遍認為生命意義來自於對某些事物的「追尋」,例如創業、成為運動員或建立慈善機構。然而,資料指出這種追尋本身就是問題,因為追尋會養成更多的追尋習慣,形成永無止境的慾望循環。多巴胺(dopamine)在「追逐」階段最為活躍,而在「得到」前就開始下降,這導致「追逐的過程遠比擁有更令人興奮」。當我們得到渴望之物後,很快又會渴望新的事物,最終內心感到空虛和失望,並再次陷入「我的目的是什麼?」的疑問。

3. 物質富裕與情緒不適的矛盾

現代社會在物質上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舒適富裕,然而人們在情緒上卻感到前所未有的不適。這種矛盾與「慾望的機制」有關——當文化不斷承諾下一個享樂,我們便陷入了「想要更多」的循環,最終儘管物質上擁有許多,內心卻感到空虛。

4. 資訊轟炸與心理影響

現代人被來自手機的「持續資訊流」所「轟炸或入侵」,這些資訊帶有強烈的說服性潛流,不僅影響我們的壓力水平,也降低了自信心。新聞媒體的數位化和貨幣化,會利用「恐懼」來吸引讀者,使得我們在一個被不斷告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中行走。這種不斷強化的恐懼感,加劇了潛在的焦慮。

5. 自我的失控感與被動性

我們感覺失去了對自己力量的掌控,成為了「生命被動的接收者」。當我們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思想和情緒時,它們會「掌控駕駛座」,把我們的生活引向不希望的方向。這種「被思想劫持」的感覺使得人們感到自己像被繩子綁在車後,只能隨波逐流地承受後果。

6. 宗教崩解與目的迷失

過去,宗教是社會的中心,為人們提供了在宇宙中的位置感和意義。但在後宗教文化中,重心轉向個人,使得人們過度執著於尋找「個人目的」。這種對外在目的的尋求,卻往往無法觸及內在更深層的答案。

7. 逃避痛苦與壓抑的惡性循環

許多人習慣於「逃避痛苦」,但這種逃避是無效的,因為「折磨你的事物將永遠絆倒你」。僧侶自身的經歷也表明,試圖推開痛苦(例如透過派對和逃避行為)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當痛苦被壓抑時,會產生一種「火山效應」,內心的憤怒和自我厭惡的聲音(例如「你令人作嘔、你毫無價值」的「惡魔之聲」)就會爆發出來。

8. 對自身思想的深層依戀

資料指出,我們所有人最深層的成癮是「對自己思想的成癮」。當一個「想要」的念頭在心中升起時,我們便會追逐它,試圖透過某種方式來緩解匱乏感,但這恰恰強化了內在的依戀。


佛教修行的實用方法:應對心理困境與尋求幸福

佛教修行,特別是禪修(meditation),提供了一套應對心理困境和尋求幸福的實用方法,其核心在於改變我們與自身心智及外在世界的關係。這些方法不僅能幫助人們處理憂鬱、焦慮和痛苦,更能引導他們走向內在的自由和真正的幸福。

以下是佛教修行提供應對心理困境和尋求幸福的實用方法:

1. 直面並轉化痛苦 (Dealing with Suffering and Pain)

  • 停止逃避痛苦: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習慣「逃避痛苦」。然而,資料指出,逃避是無效的,因為「折磨你的事物將永遠絆倒你」。僧侶自身的經歷也表明,試圖推開痛苦(例如透過派對和逃避行為)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 放下故事,感受感受:修行教導我們,當痛苦升起時,應將注意力從「故事」(即痛苦的原因或敘事)轉移到身體上「感受」到的實際情緒或痛苦感。例如,當感到心痛時,專注於胸口的緊繃或刺痛感,而不是去回想導致痛苦的過往事件。這種不帶評判的專注,能讓痛苦的本質開始轉化。

  • 練習自我慈悲:關鍵是學會用愛和溫柔對待內心的痛苦,就像對待「受驚的兔子或折翼的鳥」一樣。這意味著向內心深處那些曾被自己憎恨的部分傳送慈悲與愛。這種自我接納和慈悲能減少壓力荷爾蒙,促進內啡肽產生,甚至讓曾經痛苦的地方產生「愉悅的感覺」。

  • 理解「空性」與事物的非固態本質:佛教教導我們,事物和我們自身的認同並非如我們所想般堅實和固定。透過禪修,我們學會「去固化」那些令我們痛苦的經歷或概念(如悲傷、心碎),並認識到「過去是一種幻覺」,而我們的「意識」比「思想和情緒」(就像「天空」比「烏雲」更大)。這種視角能減輕我們所承受的心理負擔。

  • 轉化憤怒與自我厭惡:當痛苦被壓抑時,會產生「火山效應」,導致內心的憤怒和自我厭惡的聲音(如「你令人作嘔、你毫無價值」的「惡魔之聲」)。禪修幫助我們不試圖擺脫這些聲音,而是學會與它們「整合」,並與之和平共處。

2. 尋求內在幸福與生命目的 (Seeking Happiness and Inner Freedom)

  • 從外在追求轉向內在發現:現代生活常將幸福與目的感與外在的追尋和獲取聯繫起來(例如創業、成為運動員或慈善機構)。然而,這種「追尋本身」就是問題,因為它會養成更多的追尋習慣,形成永無止境的慾望循環,導致多巴胺在「追逐」階段最為活躍,而在「得到」前就開始下降,最終產生空虛感。佛教修行則指出,我們真正尋求的是「免於匱乏的自由」,而「我們所尋找的早已存在於內在」。

  • 禪修的核心實踐

    • 禪修不是「清空思想」:禪修的目標不是清空思緒或進入無意識狀態。相反,它是「與你的心智一起工作」,學習如何減少被思想控制,而不必消除它們。事實上,思緒的出現可以使禪修更為強大,因為它們提供了我們注意力可以回歸的起點。
    • 簡單的三步驟:禪修的基本方法是:專注於呼吸;當心神走失時,注意到它(這正是禪修的實踐,而非失敗);然後輕柔地將注意力帶回呼吸。每一次的歸回都是一個有力的決定,強化我們選擇如何引導心智的能力。
    • 重新掌控心智:禪修讓一個人能夠「掌控駕駛座」,而不是被思想「劫持」。它培養了「衝動與行動之間的間隙」,讓人能夠有意識地做出回應,而不是僅僅被動反應。這不僅能提升效率、清晰度和情緒控制,對於高成就者亦是如此。
    • 融入日常生活:禪修並非僅限於修道院,可以融入任何人的生活方式,每天只需10分鐘,或在繁忙情境中(如排隊、塞車)進行「微觀禪修」。它能改變大腦的連結方式,幫助我們以平靜的方式應對壓力。
    • 設定慈悲意圖:在禪修開始時,設定一個不僅為自己,也為所有眾生帶來自由、慈悲和幸福的意圖,這能將禪修提升到一個更深層次。
    • 超越感官享受:禪修的目標不是追求感官上的「極樂」或「高潮」。若將禪修視為一種「毒品」來尋求好的感覺,反而會強化內心的匱乏感。禪修是關於接納,而非判斷好壞。
  • 理解心智是萬物之源:所有的經驗,無論好壞,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智。禪修幫助我們「回到源頭」(如同「投影機」而非「電影」)去轉化內在的自己。

3. 面對恐懼與不確定性 (Facing Fear and Uncertainty)

  • 辨識媒體與社會中的恐懼營造:現代社會,特別是數位化和商業化的新聞媒體,常利用「恐懼」來吸引讀者,使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被告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裡,加劇了潛在的焦慮。
  • 培養「無畏」的心態:佛教教導我們,在一個充滿恐懼的世界中,學習「無畏」。這不意味著拋棄手機或避世,而是透過微觀禪修來訓練心智,在壓力情境中保持平靜,改變對壓力的反應模式。

總結:佛教修行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實用方法,教導我們如何透過專注、慈悲和智慧來轉化內在的痛苦,擺脫對外在幸福的執著,並最終發現內在的自由和真正的平靜。它強調行動和實踐,而非僅僅是理論知識。

#philosophy#life#truth
Author Photo

About Gelang Tupton

一位在喜馬拉雅山區接受嚴格訓練的藏傳佛教僧侶,致力於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幫助人們應對壓力、焦慮和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