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男性繁衍危機與自然選擇
Dr. K認為,當今社會正在經歷一種「大規模滅絕事件」,但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物種滅絕,而是指一部分男性(特別是15至50歲的群體)因為無法與女性建立親密關係或生育後代,導致他們的基因無法傳遞下去。他將這種現象比作達爾文的自然選擇,類似於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芬奇鳥(Darwin’s finches):環境變化使得某些鳥類因不適應而無法生存,類似地,現代社會的環境變化(如科技、遠端工作、色情內容的普及、社交焦慮增加等)使得某些男性在繁衍上處於劣勢。
1.社會和科技變遷導致連結匱乏:
Dr. K提到,新冠疫情(COVID-19)加劇了這種現象。期間,人們可以選擇完全在家生活,依賴色情內容、線上娛樂和遠端工作,這減少了與異性互動的機會。過去,男性即使不擅長與女性交流,也會因環境壓力被迫學習社交技能;但現在,這些「強制互動」的空間消失了。
有些男性因為天生的心理特質(如社交焦慮)或外在條件(如外貌、經濟)不夠好而不被選擇。交友軟體也讓人產生「選擇過剩」的錯覺,認為關係是可拋棄的, 即使努力改善自己(例如健身、學習新技能),也可能無法成功建立關係,因為他們的「內在架構」與現代社會的期望不符。
2. 生物學上的「滅絕」
生物學上的「滅絕」:這群男性可能永遠無法生育後代,他們的基因將因此從基因庫中消失。他提到南韓的低出生率(0.7)作為例證,顯示許多男性(和女性)正面臨無法繁衍的危機。他進一步推測,這可能引發一種「存在性恐慌」,表現為憤怒、挫敗感或權利感(如「非自願獨身者」incel運動),因為這些男性感受到自己的基因正在「滅絕」。
生存危機感:許多女性表示與野熊在一起比與男性在一起更安全,這反映出男性中存在的「存在性哭喊」,可能表現為憤怒
3.男性心理健康惡化:
這些男性可能感受到深深的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和孤獨感,這進一步推動他們沉迷於色情內容或其他成癮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提供了短暫的情感逃避。 社會層面:他提到,這種挫敗感可能導致男性對女性的怨恨(例如incel運動),或對社會的不滿,甚至在某些地區(如南韓)引發性別對立(如4B運動,女性拒絕約會、婚姻和生育)。這些現象反映了更廣泛的性別關係緊張。 是否需要社會介入?
4.社會是否應介入?
Dr. K對社會是否應介入這一問題持保留態度。他認為,社會(或政府)很難直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涉及到個人的繁衍選擇和同意(例如,男性需要女性的同意才能生育,而女性可以通過精子銀行獨立生育)。他質疑「社會責任」的概念,認為這可能導致個人責任的推卸。他認為,與其等待社會提供解決方案,不如專注於個人層面的改變,例如:
理解自己的情感:幫助男性認識自己的情感模式,解決內在問題(如無法給予或接受愛)。 培養內在動機(dharma):找到個人內在的「為什麼」,以取代對外部慾望的追求(如追逐金錢或外貌),從而減少對色情內容等逃避機制的依賴。
建立替代行為:例如,通過冥想、衝動管理(urge surfing)或限制色情內容使用時間,來打破成癮循環。
總結
這段「物種滅絕」的討論並非字面上的物種消失,而是Dr. K對現代社會中部分男性因環境變化和個人特質無法適應而失去繁衍機會的隱喻。他認為,這是一個由科技、疫情和社交結構變化共同驅動的現象,導致一些男性在生物學和心理上被「淘汰」。他強調,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個人層面的自我覺察和改變,而不是單純依賴社會或外部解決方案。同時,他也提醒,這種現象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社會後果,如性別對立和出生率下降,需要更深入的關注和理解。

About Dr. K
HealthyGamerGG 的共同創辦人,專注於解決遊戲玩家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