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中年危機」,但這究竟是真實的科學現象,還是只是文化迷思?認知神經科學家 Tali Sharot 深入探討了人類在中年時期普遍經歷的心理變化,以及背後關於幸福、適應與創造力的科學原理。
中年危機的真相:壓力與停滯感的夾擊
中年危機是真實存在的。數據顯示,壓力在中年時期(40至50多歲)達到高峰,而幸福感則降至谷底。此階段的自殺率也會攀升,對男性而言尤其顯著。
為何中年最不快樂?
- 多重壓力源:這段時期的人們常需同時照顧年幼的子女和年邁的父母,並應對職涯上的壓力。
- 停滯不前:職業生涯可能趨於平穩,學習和進步的機會減少,生活變得例行公事,缺乏多樣性。
- 目標失落感:當人們達到長期追求的目標後,可能會感到失望。幸福感需要相信自己有「可獲得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
好消息是,幸福感在中年之後會回升,這可能與退休後生活重新獲得變化和學習機會有關。缺乏前進的動力和過多的例行公事會讓人們感到生命失去了活力。即使是最好的生活,如果日復一日地重複,也會因失去新穎感和學習機會而變得令人沮喪。
幸福的翹翹板:享樂適應的雙面刃
社會普遍認為,只要遵循特定的人生軌跡(找到工作、結婚、買房)就能獲得幸福。然而,研究顯示,我們需要不斷地**「顛覆」或「改變」自身體驗**,才能找到持久的幸福感。
與幸福感最相關的因素是:意義(首位)、掌控感(第二位),以及社會連結。這些主要是心理層面而非物質層面的因素。
什麼是「享樂適應」?
享樂適應(Hedonic Treadmill)指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受基因和早期童年經驗影響的幸福感基線。雖然重大的好壞事件會暫時改變我們的幸福水平,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最終會回到這個基線。
- 積極作用:適應(Habituation)推動我們作為個體和社會向前發展,促使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並幫助我們從負面事件中恢復。
- 消極作用:適應也會減少我們對現有事物的喜悅,並可能使我們對周遭的壞事變得麻木。
適應的陰暗面:與憂鬱的關聯
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適應速度明顯較慢。他們在經歷負面事件後,恢復到幸福基線的速度遠慢於沒有憂鬱症病史的人。這可能是因為憂鬱症與反覆思考負面事件、難以釋懷的傾向有關,這阻礙了他們從困境中恢復。
新體驗的「適應稅」
新事物可以帶來快樂,但也需要時間去適應。例如,人們在抵達度假勝地後,平均需要約43小時才能達到最高的快樂感。同樣地,新工作最初會帶來壓力,高達40%的員工會在新工作的頭六個月內辭職,這常是因為他們誤將最初的不適應解讀為工作不適合自己。
建議:對新事物(無論是新工作還是新關係)給予足夠的適應時間。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仍不快樂,再考慮改變。
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動力與熱情?
為了保持團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管理者應在工作中創造多樣性。讓人們熱愛工作的五個關鍵因素包括:
- 有目標的前進動力(進步感)
- 適度的挑戰(不過於困難,也不過於簡單)
- 掌控感與自主權
- 工作中的意義感
- 在支持性團隊中工作
無聊感對人類來說極為令人厭惡,甚至有人寧願忍受輕微的身體疼痛也不願無所事事。
掙脫習慣的枷鎖:如何激發創造力?
有趣的是,適應速度較慢的人通常更有創造力。他們不會輕易過濾掉看似不重要的資訊,這些資訊會在腦中「醞釀」,最終產生創新的解決方案。許多最具創造性的想法,都源於將不同領域看似平凡的知識碎片結合起來。
如何促進「去適應」以增強創造力?
關鍵在於改變你的環境。
- 簡單的環境變化:在辦公室工作幾小時後,再去咖啡館工作。
- 改變身體活動:工作期間出去散步或跑步。
- 打破常規:在工作間隙閱讀不同領域的文章。
許多「靈光一現」的時刻,並非在專注思考時出現,而是在改變環境或做一些不同尋常的事情時發生。
信念的幻覺:為何我們如此容易相信?
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系統性的思考錯誤。我們相信某件事,往往不是基於理性的證據,而是因為我們反覆聽到它。
這就是錯覺真相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當我們反覆聽到某件事時,相信它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大腦處理熟悉資訊所需的精力較少,而大腦會將「易於處理」等同於「可能是真的」。
總結來說,中年時期的幸福感下降是真實的,其根源在於生活缺乏變化與進步感。透過理解「享樂適應」的機制,有意識地為生活注入新體驗、改變環境以激發創造力,並挑戰我們深信不疑的觀念,我們便能更好地駕馭人生的各個階段,重新找回前進的動力與持久的幸福感。

About Tali Sharot
認知神經科學家,專注於研究人類的樂觀偏見、情感與決策之間的關係。